(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德國社會群情激昂,在政治家和主流民意的支持下,德國人決定對本國的核電說“再見”。盡管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站,但是如何處理核廢料,仍然是德國人面臨的非常棘手的問題
本刊記者 / 黃霜紅 (發自德國)
在德國這個盛產哲學家和科學家、有著嚴謹理性形象的國家,過去幾個月里發生在核能問題上的故事,讓整個歐洲都感到無所適從: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的幾天之內,德國有450個城市的11萬人參加反核示威,數千德國公民取消了與核電公司簽訂的供電合同,投向供應再生能源的電力公司。有些德國人則走得更遠,他們甚至不再光顧日本餐廳。
實際上,福島核事故帶給歐洲各國同樣的震驚,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反應如此強烈。法國有75%的能源來自核電站,巴黎卻僅有大約300人因為福島事故而走上街頭。而英國倫敦甚至沒有人注意到有反核示威舉行。德國人的反應令人感覺到,出事的似乎不是日本福島,而是德國的核反應堆。
一開始,這個被法國人譏諷為“德國恐懼癥”的現象讓它的盟友們感到好笑。然而事件過去幾個月后,這個國家的一項舉動讓它的鄰國感到吃驚:德國人決定,從此對本國的核電站說“再見”。
被福島改變的德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加入西方工業國“和平使用核能”的隊伍,開始大建核電站。那是戰后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對戰爭進行反思的時代,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給人類造成的后果開始顯現,在這一代人看來,發展核電站無異于制造原子彈。于是一些留長發、穿球鞋和手工編制毛衣、自稱“綠黨”的人走上街頭,發起了反核示威。不過,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掌聲,相反被認為是一群無端生事的瘋子。
30多年之后,當年的憤青代表已成為德國綠黨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阿瑪尼西裝雖然取代了球鞋、毛衣,卻沒有改變他們的反核理念。憤青們的后代如今再走上街頭的時候,可以用山呼海應來形容他們,德國最近一次參加反核示威的人數已經在十萬以上。
多年來,“核電”這個話題像一個政治夢魘,在每次大選中重復出現,但還沒有政治家因為它而敗下陣來。核電便宜且干凈,供應全德23%的電力需求。并且這個國家擁有國際先進的核電技術及工程師,其核電站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這一切似乎讓德國沒有理由放棄核電。
但是遠在萬里之外、與德國政治毫不相干的日本福島,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德國政治及其核電的命運。
福島事故發生的時候,德國政府正在討論是否延長核電站使用期限問題。福島核電站發生爆炸的第二天,德國總理默克爾馬上宣布暫緩延長本國核電站使用期三個月,并且關閉了8座老舊核電站以待安檢。
其時,也正是德國南部的巴符州舉行大選的日子。這個出產奔馳汽車的地方從聯邦德國建國以來就處于基民盟的統治之下。然而作為基民盟主席,默克爾對核能態度的突然轉向,反而成全了綠黨,大選結果使統治那里58年之久的基民盟落選,讓巴符州產生了德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綠黨州長。
福島核危機三個月之后,德國政府決定完全放棄核能,轉而發展再生能源。“福島改變了我對核能的看法”,默克爾在國會解釋政府能源轉折的決策時這樣開場。這次執政黨和在野黨態度罕見地一致,開創了德國國內政治的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