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9級大地震襲擊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術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進的技術,依然沒能挽救至少1.3萬國民的生命。在大多數人看來,地震并非人力所能影響或控制,但是,最近的報告卻顯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也可能加劇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這對因利益之爭而進展艱難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能否敲響警鐘?
氣候談判的新“黑色注解”
如果說地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但最近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引起板塊運動,進而增大產生地震的可能性。
這一研究報告13日經媒體披露,三國科學家稱,長期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引起地球板塊運動,從而刺激地震的發生。媒體稱,這是科學研究第一次將氣候變化與地殼運動相聯系。之前科學界公認的模式是,地震引發的地殼運動會對氣候變化帶來影響。
三國科學家認為,地殼活動和氣候變化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人類長期持續的氣候活動也可能誘發地殼變動,帶來能給人類以重創的大地震。
三國科學家主要是以印度洋季風對印度洋板塊的影響為例,來解釋地震和氣候變化的關系。根據他們制作電腦模型分析的結果,印度洋季風在1000多萬年的時間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地殼印度洋板塊的活動。季風使得該板塊活動加速大約20%,每年多移動約1厘米左右的距離。
但科學家們也強調,雖然板塊運動可能會導致地震出現,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非突發性的事件。目前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會導致更大規模地震的發生,還沒有得到相關證據的證實。
盡管如此,這一研究報告依然引發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它也給目前進展并不樂觀的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增添了又一個“黑色的注解”。
成果寥寥的“曼谷長談”
就在澳法德三國科學家有關“氣候變化與地震關系”研究報告出臺的同月,4月3日至4月8日,聯合國也再次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氣候變化會議,但結果并不令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