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分享
      第74期 一把魯班尺 續寫廊橋夢
      • 鄭多雄(左)和徒弟李振展示用木棍搭建拱橋模型。馬俊杰 攝
      • 鄭多雄(左一)在與孩子們交流搭建簡易廊橋技巧。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 鄭多雄建造木拱廊橋所用的魯班尺、銼刀等。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 位于寧德古田縣鳳都鎮上坪村的歸里橋,由壽寧縣坑底鄉鄭多雄師傅主持建造。游萬基 供圖

      《一把魯班尺 一顆工匠心》 東南網寧德站聯合拓樸影像攝制

      6月13日,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州市政府聯合省市有關文化機構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在福州三坊七巷非遺博覽苑里,鄭多雄(左)和徒弟李振正在展示用木棍搭建拱橋模型。

      以“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傳統木拱橋梁造詣樣式,片刻間,在鄭多雄與徒弟手中實現。拱橋模型不要寸釘片鐵,以木棍為材料,通過榫卯銜接而成……對非遺木拱廊橋的建造技藝,在場觀眾看得津津樂道。

      鄭多雄為壽寧木拱廊橋制作工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居壽寧縣坑底鄉小東村的鄭多雄,是鄉間鄰里眼中的資深老木匠,大家喜歡稱呼他為“鄭師傅”。今年67歲的他,皮膚黝黑,身板硬朗,依舊神采奕奕,不過布滿老繭的雙掌,則無聲地訴說著他近50年的漫漫工匠之路。

      床板“圖紙”藏著建造秘密

      走進鄭多雄家中,兩層半磚混凝土結構的房子里,一張方桌擺在廳堂匹配幾張長條凳,二層陽臺的木門貼著的“平安”二字,或許是經久風吹日曬,兩字的底色已透白,但依舊醒目。距離鄭多雄家約30米的小山坡有一間磚混凝土的屋子,便是他的工作室。

      鄭多雄建造木拱廊橋所用的魯班尺、銼刀等。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鄭多雄在其工作室向記者展示了建造木拱廊橋的工具,有魯班尺、斧頭、角尺、墨斗、鋸子、刨刀、木馬架、篾纜、交馬等近10種。其中一片“床板”吸引了記者,遠看,床板上似乎滿是污漬,近看,那污漬其實是用墨汁寫成的中文數字,它們七八個一群、五六個一簇地分布在床板上。

      這是鄭多雄主要施工廊橋橋面以下的“圖紙”。一座木拱廊橋的營造,分橋面以下和橋面以上兩大部分,大致有選橋址、砌橋臺、起拱架、鋪橋面、造廊屋等工藝流程,建造工序非常繁雜,由石匠、木匠、油漆匠等多種民間藝人來共同完成,木匠技藝是木拱廊橋建造技術的核心。

      鄭多雄現為壽寧縣坑底鄉徐、鄭“主墨”造橋工匠世家中第八代傳人。據史料記載,當地第一代主墨造橋工匠為徐兆裕(清嘉慶六年1801年,造壽寧小東上橋),到了第六代傳到鄭多雄的父親鄭惠福(第五代傳人徐澤長表弟,民國28年,1939年造楊梅州橋,1965年修繕鸞峰橋,1967年造楊溪頭橋),第七代為鄭多金(鄭惠福長子,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其實哥哥鄭多金19歲時隨父親前往各地建造木拱廊橋,憑借一技之長已逐漸成為閩浙一代聞名的造橋工匠。1967年,哥哥第一次擔任主墨,主持建造了壽寧縣下黨鄉楊溪頭橋。當時民間建造的多是石橋、水泥橋,木橋的需求幾乎沒有了,哥哥自此封墨30多年。”鄭多雄如是說。

      鄭多金(左)與弟弟鄭多雄在飛龍橋交流建橋經驗。龔健 攝

      鄭多雄原本主業是一名石匠,對造木拱廊橋一竅不通。跟鄭多金學造木拱廊橋也是機緣巧合。2002年,鄭多雄跟鄭多金學習遷建芹洋鄉張坑、長瀨溪兩座木拱廊橋回來后,他找來木工工具,每天花上八九個小時練習砍、劈、削、彈等基本功,熟記哥哥傳授的建橋工藝口訣。等基本功熟練后,他上山找來適合的木料,在哥哥的指導下搭建木拱廊橋模型。

      在別人看來,完成這一系列工序實在是枯燥無味,而鄭多雄卻持之以恒,樂此不疲。

      “搭建一座木拱廊橋,需要建橋臺、測水平、立水柱架、支天門車、造拱架、上剪刀苗、橋板苗與馬腿、架橋屋等,每道工序缺一不可。剛開始每天花八九個小時制作。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建木拱廊橋模型,建了20來天仍然不成功。我堅持到了一個月后才建好第一個木拱廊橋模型。為了熟練掌握技巧,我后來又多次修建了不同尺寸的模型。”鄭多雄回憶道,經過數年的打磨鍛煉,他的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也漸漸小有名氣。

      “大家生活水平也慢慢提高了,來找我做木工的人也絡繹不絕。”鄭多雄說,不管是修繕老木屋還是節慶所用的木質道具,很多人找他做。

      “大家對我的手藝還比較滿意。”鄭多雄樂欣慰地說,靠著一直以來堅守的這門傳統手藝,他蓋起了全家人遮風避雨的小樓,生兒育女。

      數十年建橋保持初心與匠心

      其實,從建造石橋到木拱廊橋,這一路走來,鄭多雄從少年走到了花甲之齡,近到鄉里鄰居,遠到閩浙交接縣市區,都有他的足跡。

      “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塊木頭,想變點兒樣子,須得先用斧頭砍一砍,再用錐子鑿一鑿,然后用刨子刨個光,最后用砂紙打光滑。”鄭多雄說,徐、鄭世家祖傳主墨廊橋造詣至今已經第八代,“我們既然做,就有義務有責任把它做好,做出名氣,一代代傳承下去。”

      鄭多雄與兒子鄭輝明在家中交流木拱廊橋建造技藝。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下,如今鄭多雄的兒子鄭輝民也加入了木工匠人的隊伍。

      “現在需要手工家具的很少嘍,不過跟著我的這些‘老家伙’們一直沒變。”在鄭多雄的工作室,記者看到了老人口中陪伴他多年的“老家伙”:測繪用的魯班尺、墨斗、規,切割用的斧頭、橘子、鑿子、鏟子,打磨用的刨子、鉆、銼……在散落的木屑間,它們被整齊地碼放著。

      鄭多雄(左一)與孩子們交流搭建簡易廊橋技巧。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在鄭多雄家,記者目擊過一次嫻熟的廊橋模型搭建過程。鄭多雄捧出一大把筷子,沒過多久,孩子們就熟練地搭出了一座廊橋的模型,有臺階,有橋柱,有編梁,有廊屋,一根根筷子規則地交錯著,相當勻稱和精巧。而且這一廊橋模型,用成人手掌按壓還能承載一定壓力不坍塌。

      如今,鄭多雄搭建的不是模型,而是一座座真實的廊橋。鄭多雄告訴記者,2002年至今,他到過泰順、慶元、麗水、武夷山、屏南等地,據不完全統計,他在閩浙邊界縣市區參與、主持建造了18座木拱廊橋(包括在建的)。

      古法技藝亟盼活態傳承

      眾所周知,閩浙木拱廊橋是中國橋梁文化傳承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都建在溪流河床較狹窄的地方,采用單孔單跨建造技術,有著相對成熟的技術和優美的藝術造型。然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身邊的木拱廊橋正遭到人為遺棄與破壞而逐漸消失,其傳統建造工藝也逐漸失傳。

      工作中的鄭多雄。鄭輝明 供圖

      對于未來如何讓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更好地傳承,鄭多雄坦言,心里一直有個夢想——組建自己的仿古建筑公司。

      “最早被一家公司請去主墨建了一座橋,后因工資被拖欠等原因無法再繼續合作。此后,我的建筑隊只能掛靠在一家建筑公司名下從業,僅賺取低廉的建橋勞務費。有幾個一起好多年的師傅嫌工資低離開了隊伍。要是有專業資質的人才加入我們的隊伍,一起成立股份制建筑公司,那么手工藝人就有了長久的保障,不會那么辛苦。”鄭多雄如是說。

      近年來,壽寧縣連續向國家申報了營造技藝傳承專項保護資金,鼓勵和資助民間修建木拱廊橋,先后在壽寧縣犀溪鎮西埔村、芹洋鄉尤溪村等地新建多座木拱廊橋,推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實踐中實現可持續地傳承發展。

      壽寧下黨鸞峰橋。龔健 攝

      不僅如此,根據“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修繕原則,壽寧縣專門聘請相應資質的單位和專業人士,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云橋、升平橋、楊梅洲橋、鸞峰橋、大寶橋進行定期修繕和維護,助力鄉村振興。

      壽寧縣也曾舉辦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與志愿者培訓班、廊橋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旨在挖掘培養新人苗子。

      “我覺得修繕和保護木拱廊橋有必要,還有舉辦這些培訓班,有助于提高木拱廊橋非遺傳承人群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水平,破解無古建修復資質尷尬,培養引導更多年輕人加入弘揚廊橋文化的隊伍。”鄭多雄的徒弟李振如是說。

      鄭多雄(左)和徒弟李振展示用木棍搭建拱橋模型。馬俊杰 攝

      李振畢業于福建工程學院,土木工程(橋梁與結構工程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在壽寧縣住建局工作。他不僅跟著師傅鄭多雄學習廊橋建造技藝,還在為廊橋技藝做著記錄的工作。李振說:“我們有一群小伙伴,有攝影師,有研究民俗的專家、高校的教授,有古建營造者……每個周末,我們都會組織去閩浙周邊采風,記錄廊橋建造、修繕的過程,走訪老匠人。現在正與一些高校合作,希望能將這項非遺帶入高校,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通過近些年的實地觀察研究,李振認為,保護廊橋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的缺乏和人才的斷層與流失。

      那么如何更地保護木拱廊橋文化及技術呢?木拱廊橋研究愛好者認為,大數據時代,數字化保護是“活態傳承”的趨勢。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將現存的木拱廊橋架構分解為一系列部件,以三維仿真圖形式記錄其空間組成、幾何尺寸、材質紋理、物理特性等要素,這能有效保存木拱廊橋的具象和藝術風貌,也可以為未來文物保護部門提供必要的基礎影像材料和決策依據,甚至可為申遺工作提供基礎的數字化文檔。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邱麗娟)

      壽寧縣專門聘請相應資質的單位和專業人士,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云橋、升平橋、楊梅洲橋、鸞峰橋、大寶橋進行定期修繕和維護;舉辦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與志愿者培訓班、廊橋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旨在培養挖掘非遺傳承新人苗子。

      木拱廊橋研究愛好者認為,大數據時代,數字化保護是“活態傳承”的趨勢。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將現存的木拱廊橋架構分解為一系列部件,以三維仿真圖形式記錄其空間組成、幾何尺寸、材質紋理、物理特性等要素,這能有效保存木拱廊橋的具象和藝術風貌。

      “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塊木頭,想變點兒樣子,須得先用斧頭砍一砍,再用錐子鑿一鑿,然后用刨子刨個光,最后用砂紙打光滑。我們既然做,就有義務有責任把它做好,做出名氣,一代代傳承下去。”——鄭多雄

      記者 范陳春
      記者 陳翊群
      編輯 林雯晶
      昵 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天天综合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在线观看| 男女xx动态图|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你懂的免费在线| 日朝欧美亚洲精品| 你是我的女人中文字幕高清|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综合20p| 成年网站在线看|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 天堂а√在线最新版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色a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被男按摩师添的好爽在线直播|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8|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做受视频60秒试看 | 含羞草影院无限在线看| 97av麻豆蜜桃一区二区|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内自产少妇自拍区免费| 中国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99在线小视频|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