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0年平潭新春系列聯歡晚會現場,由平潭實驗小學學生組成的藤牌操表演隊上臺演出,他們的師傅正是陳文英。視頻由采訪對象提供 1月11日晚,在2020年平潭新春系列聯歡晚會現場,由平潭實驗小學學生組成的藤牌操表演隊登臺獻技,為當地群眾帶來一場年味十足的“非遺盛宴”,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駐足圍觀。 獅子含劍、虎子穿腰、泰山壓頂……在明快激昂的伴奏中,30名“小藤牌手”擺開架式,一招一式瀟灑自如,好不威風。 這群孩子的師父正是平潭藤牌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文英。他從藝近40年,見證了藤牌操的沉浮興衰,始終堅守著“非遺傳承人”這一光榮使命,努力讓民間古老技藝綻放新色彩。 緣起:歷史悠久的民間瑰寶 藤牌操表演 江信恒 攝 平潭藤牌操又稱“藤牌舞”,發源于明嘉靖年間,由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的戰陣戰術“鴛鴦陣”演變而來,即讓兵勇手執藤制盾牌,配長短兵器,在陣法之中跳躍滾動,前進殺敵。 據史載,明清以來,平潭一直是海防重地。戚家軍入駐平潭后,發動當地兵勇操練“鴛鴦陣”,抵御倭寇,該陣式因此在平潭日益普及,經過歷代改良,慢慢演變為“藤牌操”。 民國初年,平潭因積貧積弱導致疾病盛行,民眾遂將藤牌操視作健身活動,大練藤牌操,以驅邪降癘,強身健體。藤牌操迎來了“黃金時代”,一度風靡嵐島。 后來,當地著名武師陳錦和將藤牌操與技擊、體操、舞蹈等相融合,形成了一字長蛇、二龍戲珠、三才定穴等十個陣法,以及太公獨釣、仙人指路、觀音坐蓮等三十六套招式,這才確立了沿襲至今的表演“范式”。藤牌操也逐漸成為民間文娛活動中的“藤牌舞”。 陳文英(左)與師兄張緯榮練習藤牌操 東南網記者 張哲昊 攝 今年55歲的陳文英正是陳錦和的曾孫,他說,自己家中世代傳承藤牌操,祖父陳阿命過去常在家中教導伯父陳輝生練習藤牌操,二人都是當地響當當的藤牌操手,他耳濡目染,對藤牌操產生了濃厚興趣。 可惜的是,“文革”期間,藤牌操所用兵器均被收繳,這項流傳了數百年的民間藝術逐漸消匿于田間地頭,傳承一度式微。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三、四代傳人們一口氣招收了26名弟子,才慢慢恢復元氣,又重出“江湖”,重獲生機。 陳文英就是這批弟子其中之一。18歲起,他便師從伯父陳輝生,成為了平潭藤牌操第五代傳人。 陳文英回憶,每逢宗族祭祀、佳節慶典等場合,藤牌操一定是必備表演項目,圍觀群眾眾多,可以說是“萬人空巷”。 在表演過程中,藤牌操手身著仿古武士裝,右手持兵器,左手拿虎頭藤牌,與“對手”“短兵相接”,隨著音樂輾轉騰挪,一時間刀光劍影,觀賞性極佳。“身邊許多朋友看完后,也會在閑暇時模仿起來,慕名前去拜師學藝的年輕人更是絡繹不絕。”陳文英回憶說。 尚武之風再度興起。在這樣的氛圍下,陳文英開始了學藝之路,這一堅持,就是大半輩子。 學藝:苦練絕活,走上傳承路 陳文英正在練習藤牌操 東南網記者 張哲昊 攝 走進平潭藤牌操傳承基地三樓陳列室,記者一下就被墻邊整齊擺放著的長槍、短刀、鹿角叉等兵器,以及造型各異的虎頭藤牌所吸引。 要靈活運用這些兵器與藤牌陣法并非易事。陳文英告訴記者,藤牌操訓練強度之大,讓不少學員望而卻步。“我這一批師兄弟,大部分人就是倒在了‘鴛鴦步’這招上。”他說,許多人扛不住,新鮮勁兒一過就紛紛退出了。 陳文英口中的“鴛鴦步”,正是藤牌操的精髓所在。這種步法以腿上功夫見長,要求練習者蹲下身子,降低身體重心,雙手擺好架勢,兩腿交叉快速前進,對體能要求極高。 現場,陳文英為記者演示了一遍“鴛鴦步”,只見他不僅步伐扎實穩健,還能一邊舉起武器與藤牌比劃,一邊與旁人交流,大氣不喘一口。“若能夠用此招行動自如,才能進而學習陣法。”他說。 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為了練好藤牌操,陳文英白天在外務工,晚上才一頭扎進由石板條搭建的簡易訓練場練操,時常一練就是一整夜,直到將“蹲跳滾爬”四項基礎功夫完全掌握,方才出師,這花了他3年多的時間。 在他看來,學藤牌操門檻不算高,最要緊的是需勤練不輟。之后,陳文英逐漸成長為藤牌操傳人中的中流砥柱,常利用空閑時間義授藤牌操,在當地已積累了一定名氣,一年到頭要承接十數場演出。 可事與愿違,平潭藤牌操由盛再度轉衰,幾乎就是轉眼的事。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藤牌操的觀眾逐年減少,老師傅相繼離世,其它藤牌手大多涌向外地謀生,而年輕一代卻不愿意接班。 更令人擔憂的是,藤牌操保留下的正宗套路僅余三分之一!若不加以保護,很有可能會上演“人亡藝絕”的悲劇,這讓陳文英的心里火急火燎。 “藤牌操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一定要守護好!”陳文英謹記師父的囑托,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開始了傳承藤牌操的“保衛戰”。 傳承:破除舊規,煥發新活力 陳文英正在指導臺灣青年練習藤牌操。 江信恒 攝 由于藤牌操的武術特性,其傳人一度以男性為主,他們大多是家中頂梁柱。一直以來,藤牌操演出都是以“純義務、零收費”的模式進行,難以糊口,如何生存?這成了限制藤牌操發展的桎梏。 轉機出現在2012年初,央視《新春中國行》節目組來到平潭,全程直播了藤牌操表演,向海內外觀眾展示這一民俗瑰寶,藤牌操一時名聲大噪。 此后,商演的機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藤牌操手也有了收入保證。同時,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與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通過將藤牌操與海島旅游、兩岸文化交流相結合,衍生出了許多活動,收獲了來自海峽兩岸民眾的青睞。“演出場次與昔年相比,翻了一番。”陳文英說。 2012年底,平潭藤牌操協會應運而生,陳文英任副會長、教練員。他聯合其他傳承人對藤牌操表演形式、伴奏音樂、服裝道具等進行革新,讓表演更加流暢、緊湊,不斷提高藝術表現力。“在原有基礎上,我們創編了易學易練的藤牌武術操、藤牌健身操,降低入門門檻,吸引更多人加入。”他說。 如何才能走出傳人青黃不接的困境?平潭藤牌操協會破除“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舊規矩,將傳承觸角延伸至當地駐軍、中小學校,并開始吸納“娘子軍”,為藤牌操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血液”。 洪芳便是首批拜在陳文英門下的女弟子之一,如今耍起藤牌操已經有板有眼。“一聽說開始招收女學員,我便趕著去報名了。”洪芳笑著說,“剛開始,我幾乎每晚都騰出2小時,在陳教練的指導下訓練,原本只是抱著強健體魄的目標堅持下來,現在我也能指導師弟妹練習了。” 在2020年第四屆平潭少兒春晚上,陳文英的小弟子們上臺演出。 江信恒 攝 近年來,藤牌操開始頻繁在重要場合中亮相,發展可謂有聲有色。2017年1月,平潭藤牌操入選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再次迎來了重煥光輝的時刻。2018年7月,平潭藤牌操傳承基地落成,分散在各地的藤牌操傳人得以來此交流學習,努力恢復部分失傳的套路,還能對其進行重新打磨改良,更好地發揮傳承與創新的作用。 如今,陳文英將目光投向文創行業,希望能夠緊抓文創熱潮,吸引藝術家來嵐開發藤牌操相關文創產品,讓這件“傳家寶”能夠走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藤牌操承載著保家衛國、英勇無畏的正能量,我期待著,能有更多人將它學精學透,傳承下去。”他說。 (東南網記者 張哲昊) |
平潭藤牌操協會破除“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舊規矩,將傳承觸角延伸至當地駐軍、中小學校,并開始吸納“娘子軍”,為藤牌操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血液”。洪芳便是首批拜在陳文英門下的女弟子之一。
如今,陳文英還將目光投向文創行業,希望能夠緊抓文創熱潮,吸引藝術家來嵐開發藤牌操相關文創產品,讓這件“傳家寶”能夠走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藤牌操承載著保家衛國、英勇無畏的正能量,我期待著,能有更多人將它學精學透,傳承下去。”——陳文英